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agejd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agejd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4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tmt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agejd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ql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agejd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4
三合村的知青们_行业新闻_BBAPP体育官网下载-BB平台体育最新版-贝博平台注册开户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三合村的知青们
发布时间:2024-01-23 14:35:55 作者: BBAPP体育官网下载

  三合村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,隶属呼玛县鸥浦乡管辖。据村里老辈人传说,当年下关东的人们为了谋生,最先在这里伐木、放排、打拌子。其中三人合伙经营、生意不错。慢慢的,人们就把三人开辟的这个生产点定名为三合站。同黑龙江上游沿岸的许多村屯一样,三合村也是在黑龙江冲积台地上建立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子,至1967年仅有二十几户人家,94口人,耕种着近90垧土地。与斜对岸的俄罗斯卡里诺夫卡村隔江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。村西头江中的吴八老岛,也称三合站上夹信子,位于黑龙江主航道我侧。很早以前,村里的人们就在岛上种地、捕鱼、放牧,打马草。1926年,有个叫吴相连的老人曾在此盖房、开店。为了战胜困难,防御官府的干预,来此谋生的穷苦百姓常常认老乡,结成联盟。有的还磕头拜把子,结成不同名姓的义兄弟。传说吴相连在义兄弟中排行老八,年岁大了大家尊称八老,1945年去世就葬在岛上。后来,人们也就把三合站上夹信子改称吴八老岛了。

  解放后,由于中苏友好,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未设立边防。有边无防的状况,使前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在中苏边境不断滋长。在我方暂停登岛生产的时期内,对岸卡里诺夫卡的苏方村民登岛放牧、打马草,苏边防军常登岛巡逻。五十年代末,国际运动大论战恶化了中苏关系,苏方单方宣布吴八老岛属于他们所有,中苏双方对包括吴八老岛在内的黑龙江、乌苏里江中的许多岛屿归属发生争议,简称争议岛。到了开始,中苏边境斗争日益激烈,三合村也开始变为反修前线。乌苏里江的七里沁岛、珍宝岛和黑龙江的吴八老岛慢慢的变成为中苏边界争议的三个焦点。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,维护我主权尊严,1967年7月末,呼玛县选派部分知识青年来三合村支援登岛斗争。1968年末1969年初,陆续有齐齐哈尔、上海等地的196名知识青年,响应毛主席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”的号召,来此插队落户。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,广大知青满怀保卫祖国、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壮志豪情,依靠老百姓,同边防部队密切配合,屯垦戍边十余载,用青春、热血和艰苦劳动,保卫祖国边疆,改变了三合村的落后面貌,培育了一批新人,塑造了热爱边疆、不怕艰苦、勇于战斗,团结开拓的战斗村精神。知青们的事迹和故事很多,书写了三合村史上新的一页,它将像丰碑一样,永远被人们所记忆和怀念。

  1967年7月,我边防部队组织三合村老百姓登吴八老岛打马草,受到前苏联边防军的阻挠。时值麦收,村里的青壮年民兵登岛、割麦人手十分紧张。为确保斗争、生产两不误,县武装部从呼玛一中选拨了二十名师生前来支援,登岛斗争的力量加强了。边境斗争是涉外斗争,统由外交部决策,部队组织领导,以老百姓登岛生产为公开形式。当时的行动,主要是试探苏方的态度和反应。上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我方的立场、观点,同前来阻挠的苏边防军进行说理斗争。还把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的口号,作为斗争的指导原则。事先拟出斗争方案报外交部批准,现场按上级批准的口径交涉。限定每次登岛不超过16人(后减少为14人)。当年,呼玛县外事办主任姜学诚、刘芝连被任命为登岛队队长,呼玛一中的俄语老师王震环、黑河外办李心白、王志革、黑河地区公安处的李环等人(都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生)充当翻译。当年吴八老岛反苏侵略、干涉斗争,自1967年夏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(1978年)停止,经历了面对面的说理斗争,苏方隔江射击封锁,我方坚持登岛生产三个阶段,历时十余年之久。在前指领导的指挥下,广大军民团结奋斗,寸土必争,表现了卫国戍边,维权反侵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。初始,苏方出动二三十名边防军官兵乘汽艇过江登岛,边打手势边用俄语申明:这是苏联的领土,不许你们在这里生产。你们越境了,必须退回去!姜、刘二位队长沉着、冷静地说:你们错了!这是中国的领土。很早以前,我国政府一直管辖这个岛,我们的居民吴八老一家曾在这里居住、开店,多年从事种地、放牧、打马草、捕鱼等项生产劳动。这个历史事实不容改变。十月革命后,列宁、斯大林曾经公开声明:废止沙皇同中国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。就是按照不平等的《中俄瑷珲条约》《中俄北京条约》的规定,中苏以黑龙江、乌苏里江为界。但按照国际惯例,以河为界的相邻国家应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。吴八老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,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你们强词夺理,把中国的领土说成是苏联的,是侵略行为,暴露了你们大国沙文主义的行径。你们不顾我居民在这里居住、生产劳动的历史事实,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,无理干涉我方老百姓登岛生产,是公开恶化中苏关系的可耻行径,是对中苏友好传统的严重破坏。对此,我们向你们提出强烈抗议!并永远保留我们的权利。毛主席说:针锋相对,寸土必争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你们必须停止武装干涉,退回对岸去,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任何人侵犯,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可侮!讲明我们的观点后,双方唇枪舌剑地争辩一气。这时,队长有意缓和一下气氛,拿出香烟请苏方官兵吸。队员们和苏官兵打着手势交谈,畅叙中苏友好的传统,讲明中国的主权、立场、观点,用事实和国际法准则驳斥苏方的无理求。为了争取对方,队员们还拿出毛章交换他们的列宁像章。在双方僵持一段时间后,苏军官用无线电请示上级批准后,态度强硬起来,开始推搡我人员下岛。最初,苏边防军来人不多,后来增加到五、六十人。还开来了数艘炮艇、巡逻艇,调来一架直升机停在哨所旁。初时,苏官兵不带武器,后竞全副武装,拿起柳树棒子驱赶我方人员下岛。

  我方拒理力争,警告对方用暴行没有好下场,借机宣布:今天回去吃饭,明天再来生产。目的是在对方武装人员占优势的情况下,避免吃亏,借机撤退,留有余地。就这样,我方坚持登岛达十余次。1968年7、8月,照样组织了同样的登岛斗争。1968年8月23日,苏边防军在一中校指挥官的带领下,开始动手驱赶、殴打我生产人员,逼我下岛。在手拉手围、堵、推、撵无效后,他们留少数士兵在后方持枪警戒,组织大批暴徒拳脚并用,挥舞木棒,大打出手。有几个土兵还把我队员抬起来扔下大江。我队员王成谦死死揪住一士兵不放,双方一起跌入江中。老王趁机夺回被抢去的铁锹,照暴徒头上狠狠拍去,打得那家伙哇呀乱叫,抱头鼠窜。陆学东、山秋林、侯景波等身体强壮的队员,奋力搏斗,还以拳脚。我队员急如猛虎的反抗,吓得苏士兵纷纷后退。这个斗争场面被我方如实录相,编入了《新沙皇暴行》新闻片中播出,激起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。虽然我队员英勇无畏,但在全副武装的暴徒的凶狠袭击中,李心白、王震环、邹礼芳、侯景波等也被先后打伤。看到我登岛生产受阻,人员被打,激起了边防部队的无比义愤。三合边防站的在范站长的带领下,全副武装冲向江边,决心反击入侵之敌,后被中心站尚站长阻止。范站长激动地说:作为边防部队,保卫祖国领土和边疆百姓的安全是我们的神圣职责,在苏军阻拦我登岛生产、打伤我人员的情况下,我们中国军人岂能无动于衷!

  1969年3月,珍宝岛反击苏军入侵战斗打响,中苏边境斗争升格到武装冲突阶段。当年5月12日,我边防站副站长石运昌率四名战士登岛武装巡逻,行至小白房附近,苏边防军隔江开枪射击。我边防部队巡逻组冒着敌人的子弹,无所畏惧地前进。突然,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新战士任久林,鲜血顿时染红了吴八老岛。当时,我方部队和我村基干民兵都已进入阵地,枪口指向对岸,炮弹也已上膛,随时准备还击。任久林的牺牲深深地教育了三合村军民,“誓死捍卫祖国领土”“誓与苏修斗争到底”的誓言,激励着军民反侵略、保边疆的坚强斗志。

  苏军开枪打死我巡逻战士后,日夜隔江向岛上、村头、西山射击,封锁进村的公路。村中的老幼残、妇女撤到白银那;基干民兵昼夜巡逻,抢修工事。一时间,三合村充满了战争将至的气味。为了保卫祖国,保卫家乡,在前指的组织领导下,军民团结,统一行动,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提出的“深挖洞、广积粮、不称霸”和“准备打仗”的指示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斗村建设。

  党和国家格外的重视吴八老岛边境斗争,在三合村建立了051、052两个前指,急调部分野战部队进驻一线,紧急修筑了通往江边的公路,在岛上构筑了水泥工事和防炮洞。为了武装群众,从发来两个正规连队的全部武器装备,下发三合、呼玛两个民兵连。民兵排以上干部配五四式手枪,战斗班正副班长持冲锋枪、配一挺班用机枪,战士配发半自动步枪,连里编有迫击炮班并配有反坦克地雷、火箭筒。两支具有初、高中文化的年轻活跃的民兵连(呼玛民兵连由从全县各地选拔的优秀知青组成)按的建制组建起来,战斗力不比部队差。关键时刻,民兵也显英雄本色。在一次登岛生产中,大家把反击的武器隐蔽在马车上。三合民兵连连长山秋林赶车登岛后,突然遭到苏方隔江猛烈射击。受惊的马狂奔起来。为防止车上的武器暴露,山秋林死死拽住马缰绳不放;一直拖出去几十米才把惊马制停下来,有力地保障了巡逻任务的完成。人们还记得,1969年开江时,汹涌的冰排在闫王鼻子处憋起了冰坝,江水急剧上涨,漫进了岛上的工事里,电话线也被冰排挂断。正在前指首长急于向岛上下达命令之际,三合民兵连副连长陆学东挺身请缨。冒着被江水淹死、被冰排挤亡的危险,沉着冷静,双手拄一木杆,在流淌的冰排上跳跃穿行,终于将命令及时送达驻岛部队手中。从此,山秋林“勇拦惊马”、陆学东“飞身越冰排”的故事,就在三合村军民中传为美谈。当时,为了准备打仗,三合村的知青全部编成班、排组织,开展了紧张的军事训练。无论战备,还是生产,一律按军事化的原则行动。连供给也编入了前指统一配发(约五个多月),每餐四菜一汤。知青们斗志高昂,行动统一,同和呼玛民兵连组成了联防机制。训练请部队教官,照部队那样从严要求,经常开展实战演练和打靶活动。统一参加前指组织的战备教育大会,走路列队,开会拉歌,纪律严明,士气振奋,除着装有区别外,同连队一样军容严整。为了打胜、打赢反侵略战争,民兵们按统一部署,昼夜挖地道,修交通壕,建防炮洞。沿村子江边直至南山、西山,全部挖通交通壕,关键地段构筑了连环地堡和大小不同的掩体及无后坐力炮阵地。村内房屋底下地道成网,上下联通,打防齐备。知青民兵们忘记了劳累,日夜两班倒,挖土,上山伐木,修筑工事,站岗巡逻,忙中有序,一人当几人用。尽管当年的努力缺乏科学性,所筑工事极为简陋,但当地民兵们没有坐等而是认真地做了打仗的积极准备,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优良传统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三合村的民兵们配合共同战斗,把三合村建成了一个有武装力量、有战斗工事、有统一指挥的战斗村。据不完全统计,共修筑交通壕115延长米、建掩体131个、防炮洞22个、挖地道500延长米。由于三合处于中苏边界斗争焦点之一的特殊位置,使他们在准备打仗方面走在了前面,战斗村的经验曾被批转推广。从此,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三合村扬名东北各地。三合民兵连也被树为、黑龙江省军区先进民兵集体,荣立集体三等功。山秋林同志荣记二等功,陆学东、孙世忠等记三等功。

  同部队不同的是,三合民兵连要备战、生产一肩挑。为适应打仗的需要,民兵连自觉地按前指和县、乡武装部的要求,坚持劳武结合,正确地处理生产与备战的关系,做到生产不忘备战,用备战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。首先,党支部、生产队和民兵连一套班子,统一决策,统一计划,统一调度指挥。为提高军事技能,编制练兵计划,由班、排分头组织实施,做到生产不忘练武。为将练兵、生产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,坚持生产、练武两手抓,无论是在一线生产劳动,还是赴外地开荒、伐木、筑路,人员按民兵建制调配,部署任务将练兵与劳动任务一齐下达,农闲时节统一组织考核。其次,平时坚持夜间站岗、巡逻,农闲时节集中训练,不定期的出早操、汇操,从而增强了大家的组织纪律性。三是在实践中注意锻炼特别能战斗的精神。记得有一年秋季,生产队打算将自产的300多袋土豆卖给外地某单位。在与航运站联系装船时,队里为节省装卸费,拒绝了航运部门装船的要求,使他们很不愉快,限定二小时内装完,否则,要赔偿耽误正常航行的损失。面对这一情况,干部们把民兵们集合起来作了动员,结果男男女女一起上,许多女民兵也扛起150—160斤重的土豆袋,咬牙坚持上跳板、下底仓,只用一个半小时就把全部土豆装上了江船,感动得船员们连连夸奖:“了不起!”“三合民兵真不熊气!”知青女民兵不让须眉,同男民兵一样练武、劳动,个个争强好胜,表现了“不爱红装爱武装”的飒爽英姿。初次夜间执勤站岗,一对女民兵猛地发现江中发生“扑扑蹬蹬”的水声。二人立刻紧张地仔仔细细地观察,并及时报告连里。当连领导摸到江边查清是一只黑熊游水后,表扬了二位女民兵遇险沉着、坚守哨位的精神,使大家受到了教育。紧张的军事生活,繁重的劳动,磨练了这群女知青。她们当中涌现了“小钢炮”韩彩云、吃苦耐劳的许龙梅等先进人物。一位首长曾赞扬:三合女民兵不怕苦、不怕难、不怕死的精神,真让人佩服!许龙梅原名许兰花,高高的个子,性格倔强,无论是站岗巡逻,还是生产劳动,样样表现出色。一位记者正常采访后说:“这姑娘有股冻死迎风站,艰险冲在前的劲头!”此后,许兰花改名许龙梅就叫开了。后来,她被选任地区妇联常委。

  三合村原有土地不足百垧,养活原有人口已很困难。知青来后,解决吃饭问题,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沉重任务,历史地摆到了大家的面前。1969年9月,中苏双方总理于北京机场会晤,达成停止边境冲突的谅解。苏方隔江射击封锁解除后,为我方继续登岛生产创造了条件。党支部率领全村干部、群众坚持登岛生产,用实际行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。同时,开拓进取,扩大耕地面积,多搞副业抓收入,不断向生产的深度、广度进军,取得了一个个骄人成绩。11公里垦荒得教训。地少人多的实际,把三合人逼上了扩大耕地面积之路。党支部广泛听取老社员的意见,几次组织对11公里林间空地的勘察,最后决定先在这里开荒。这片林间空地树多、草深、塔头多,地表积水。经反复研究,决定先开沟顺水。在困难的情况下,求得县、公社的支持,从县农场借来一台开沟犁,头年在荒原中开出了几条深沟,使地表水沉积到沟中。第二年,组织两台链轨拖拉机。犁上按挑刀,突击开荒。经过两个月的战斗,终于开出了近六十垧生荒地,人们喜在心头。可是,次年播种时,因地湿进不去机车,影响了播期进度。好歹种上后,因地湿、土冷,小麦长势不好,到秋连种子都未能收回,仅收了部分萝卜。远征河南建奇功。11公里开荒失败的教训,促使三合人走出村庄寻出路,把目光投向白银那呼玛河南岸。那里有原县农场遗弃的一片撂荒地,虽不太肥沃,却也联片。有了11公里开荒未成的教训,经调查论证,决定先开一部分撂荒地,再选择土质较好的荒原逐步开些生荒。开荒须建地营子。隔着呼玛河,距三合村有七八十里远,谈何容易。但是,党支部认识到:不扩大耕地面积没有出路,希望就在河南。于是,决定派副连长、副队长范世海、张建民挂帅,带领精兵强将转战河南。在二位副连长的指挥下,修缮了农场遗弃的旧房,抢在解冻前将拖拉机、农具、油料、种子运过呼玛河;开荒间隙,伐木盖起了四座贮粮库,三间宿舍、食堂,又盖了马圈、猪圈和农具棚子,还打了一块200多平方米的水泥晒麦场。共完成基建10项1100平方米。经过近三年的努力,像春燕衔泥一样劳动不止,初具规模的地营子终于建起来了。开荒是一场硬仗,劳动十分艰苦。值得称赞的是机械班的知青们特别能战斗。在老社员王世孝的指导下,付民、冯宝臣、赵建忠、杨大伟、余福根等努力学习技术,挑起了垦荒的重担。他们昼夜三班倒,歇人不歇机,开荒、耙地、播种、收割,不怕疲劳,连续作战。常常是晴天浑身汗,雨天两腿泥,浑身上下油渍麻花。累了,倒在木杆搭的铺上就睡;饿了,啃着黑面馒头就咸菜;夜班怀揣馒头当夜餐。秋收紧张时,常常连轴转,车坏了抢修不过夜,过河运油几次遇险都转危为安。急、难、险事多得难以计数,留在了挥手谈笑间。就这样,共开撂荒地400多垧,每年种200多垧,余下另200多垧撂荒,提高地力,备作来年耕种。自行开生荒近百垧,土质十分肥沃。当年产粮96万斤,交余粮60万斤。以后,三合村每年产粮约100万斤。除留足种子、口粮外,向国家上缴公粮数量年年排在全乡第一,得益于河南地营子这片新地的贡献。三合村知青们开荒种地的实践,初步探索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的成功经验。

  冰天雪地伐木忙。千方百计地增加集体收入,尽快脱贫,是根本改变三合村贫困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。根据背靠大兴安岭林海的实际,村领导班子决定为林业企业采运木材,赚一笔采运费。自1969年冬起,三合村人先后深入到林海雪原深处的19站、87公里、瓦拉干等地倒套子。冬季,是采运木材的黄金季节。在寒冷的冬天,深入渺无人迹的林海雪原伐大树,运木材,困难重重,劳动艰苦异常。1970年12月,全村拴挂了10副马套子,挑选老社员王炳春、侯显贵和知青陆学东、山秋林、王荣等为老板(驭手),浩浩荡荡开进十八站林业局永庆林场的87公里采伐点。大家现伐木材盖起了木刻楞套子房,搭起马槽喂牲口,由家运去面、盐、锅灶和冻白菜、冻土豆。砍来松木杆做撬杠,磨快斧子,锉好快马子和刀锯,在冰天雪地中摆开了伐树、运木战场。放树队由几名老社员带领,趟着没膝的深雪进到林子里,跪在雪坑里拉锯伐木。一棵棵直径三、四十公分粗的大树,在声声“顺山倒”、“迎山倒”的号子声中倒在雪地上,溅起条条雪浪。同时注意仔细观察,躲闪“回头棒子”的伤害,确保安全。用大肚子锯或刀锯放树,同手使油锯采伐的林业工人相比,不但落后,效率低,而且付出的劳动强度极大。尽管寒风刮脸,冻得手脚麻木,但大家硬是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里干得欢天喜地,周身出汗,头上挂满白霜,仿佛银发飘飘的山神指点根根大树纷纷倒下待运。赶马套子运材,是东北林区古老而原始的生产方式。虽然较为落后,但比机械化采运消耗少、成本低、利润可观。靠马套子运木材,必须起大早,摸黑上山,黎明装上爬犁,太阳出山时运到楞场卸下,使浑身淌汗的马在太阳光下晒干、休息,恢复体力。每天夜深,三星刚刚打横,沉睡方酣的老板子们就被唤醒。穿好棉衣、洗罢脸,饱饱吃上几个黑面馒头。然后,戴上皮帽子、棉巴掌子(手套),披上皮大衣,饮马、套爬犁,甩出一串响鞭,赶着马套子奔向密林深处。要想将卧倒在深雪中的八米原木掀起来,装上爬犁和“倒挂子”,既需较强体力,又要借木头在雪地上的滚滑巧妙挪动。无经验和不懂门道的人,常常累得满头汗也枉然。劲使大了,原木常常从这边上去又从那边滑下,越急越忙反而无济于事。从林深处将爬犁赶到主道上之后,马儿四蹄奔跑如飞,爬犁向船漂在水中一样左右摇摆。老板子聚精会神的哟唤着马儿左拐右转,或加速奔跑抢上坡来,或勒紧马咬子逼使牲口慢行溜下坡去,快慢掌握不准,遇到偏脸子路段,稍不慎就会翻爬犁。那可惨了,重新装好就落在人后了,这对争强好胜的年轻老板们是件丢呵碜的事!知青们凭着热情、顽强,虚心学习老社员的经验,在劳动中勤于摸索,逐渐由生疏走向熟练,一批过硬的小老板终于摔打出来了。多年之后,许多知青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赶套子的经历,提起翻爬犁的懊恼,想起无数次达成目标的快乐,依然激动不已。

  经过两个多月的劳动,春节前马套子凯旋下山了。当飞驰的10副马爬犁鱼惯入村时,男女老少走上街头夹道欢迎历尽艰辛的亲人归来,那股亲热劲儿深深留在大家的记忆里。两个月,10副套子伐运木材三、五千立方米,为集体挣进七八万元的收入。虽然钱数不多,但来年春耕的生产费有指望了,群众脸上荡起了笑容,干部说话的底气也足了。塔河筑路斗志昂。塔河林业局建北山贮木场时,需修一条长2.5公里的铁路岔线。经呼玛县政府与林业局协商,决定由呼玛县几个公社的民工完成。为赚取筑路劳务费,干部们几经努力争取到了一段铺路任务。党支部研究,决定由民兵连副连长刘普元同志带队远征。当时,抽出由知青民兵组成的一个排,打点行装,拉上帐篷、锹镐、炊具,乘运货的汽车奔赴塔河工地。与村里远隔120公里,知青们没有被困难吓倒。下车后,立即动手架帐篷,砍小杆子搭床铺,埋锅灶做饭。天明即起,天黑才收工。打眼放炮炸石头,铲土运沙铺路基。硬是凭着锹、镐、手推车、土篮等简陋工具,把沙石搬上路基垒实垒高,使路段一米米一寸寸向前延伸。由秋干到冬、春,毫不停歇,整整耗费了两年半时间,终于修好了800延长米的路基。三合知青们实干、苦干,保质保量地劳动,不仅顺利地通过了铁路、林业局有关部门的验收,还支援了后进单位(2.5公里的路面平整后来统由三合村知青完成,使整个岔线如期交工,保障了塔河林业局木材及时装车外运。塔河筑路任务的完成,再次证实三合村知青作风顽强,战斗力较强,特别是团结一致,召之能战、战之能胜的精神,值得总结发扬。多种经营谋发展。知青们的到来,不但给边远、闭塞的三合村增加了新生力量,而且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,带来了新观念、新思维。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创造性的劳动,促进了三合的复兴、发展。原来,种植结构单一,小麦、燕麦、青玉米等老三样几十年未改变,产量也不高。知青们引进黄豆新品种,实行科学种田。人多,土地多,加上翻、播、产、趟的半机械化,生产出了耐寒、高产的黄豆。有了自己产的豆子,榨油、磨豆浆、做豆腐,丰富了自己的餐桌。后来,知青食堂天天早上喝豆浆。农忙时,在田间地头休息时,喝上一碗鲜豆浆,既消暑、解渴,又有助恢复体力。几名上海女知青还把上海的雪里红、油菜、花菜等南方蔬菜种子,拿到三合试种,大获成功。以司海力为首的科研小组,平地、引水、施肥,开展了水稻种植试验。虽然没有成功,但也摸索了一些经验。成就事业要付出代价。在一次修水利爆破中,上海知青沈钢失慎,当场牺牲。上海知青朱华田负责放牧,在一次赶牲口过江汊子时,落水身亡。插队十年,知青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、热血,还有青春和生命,边疆的人民永远记着那些顽强奋斗的身影。

  为了消除贫困、改变落后,知青们买来制砖机、脱坯、烧窑,生产出了大量红砖。安发电机,架输电网,建起小电厂,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。买来链轨、胶轮、手扶拖拉机、联合收割机,置下了两套农机具,用上了磨面机、碾米机、榨油机,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、半机械化。为了改善住宿条件,宋福林等知青拜下乡干部王禹臣为师,努力钻研造房子的技能,大胆实践,盖起了“三用堂”(会场、演出厅、食堂)、宿舍1600平方米,使三合村历史上有了第一批砖瓦房。为了多种经营,广谋出路,知青们还从当地实际出发,办起了养猪场、养禽场,尝试养牛、养羊。每年春种、秋收大忙季节或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等节日,杀猪、宰牛,大大改善了生活。为了捕捞江鱼,花钱购进了几片趟网,专门成立了以知青陶维新为首的打鱼组,经常活跃在大鱼翁河至闫王鼻子一段江面上。产量虽不多,攒几天食堂就能肥肥炖上一大锅鲜鱼。喝豆浆、吃白面馒头和鲜美的江鱼,增进了健康,营养了体力,亲自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。这段边疆生活永久留在了知青们的记忆里。为了改善集体生活,成立了由许龙梅等女知青为主的蔬菜种植小组,由七十多岁的姜大爷亲手传、帮、带。春整地、上粪、播种,夏除草、培土、灭虫、浇水。秋季收获后,人窖贮藏、腌渍咸菜、酸菜等。自种自用、丰衣足食,自力更生使知青们学会了过日子。随着生产的发展,集体收入的增加,后期,每季预支一次,年终统一分配。劳动日值由六角多跃升为二元多。知青们兜里有钱,再也用不着家里寄钱物了。

  当年,条件虽差,劳动艰苦,但知青们的生活是多彩的、快乐的。毛主席说“与天奋斗、其乐无穷;与地奋斗,其乐无穷;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”,知青们确实体验到了这话的深刻。古语说:诗言志。保卫祖国领土的战斗生活,改变贫困面貌的紧张劳动,燃起了知青们火一样的热情。由迟仁泰创作的《吴八老岛战歌》,曾以昂扬、激越的旋律,激励了这伙年轻人的心,唱响在三合村的上空:黑龙江水奔腾咆哮,吴八老岛怒火燃烧。苏修杀我战友侵我岛,七亿人民不能饶。血债要用血来还,边疆军民准备好!准备好!弹已上膛刀已出鞘,胸有朝阳斗志高。中国领土不容侵犯,誓死保卫吴八老岛。新沙皇胆敢伸魔爪,坚决把他消灭掉!消灭掉!为了活跃业余生活,建立了广播站,由王晓健、徐小迅等一批擅写作的知青当记者,经常采编、播出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,大大鼓舞了学先进、争模范的士气。每天早晚,大喇叭都播出中央台新闻和乐曲、歌声,使边远的小村透出浓浓的现代文化氛围。以包建民、张国芝等知青为主的文娱小分队,不顾劳累,放弃休息,经常排练节目。不但节日时自演自乐,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,还自行创作一批反映三合村战斗生活的文艺节目,多次参加县、地区的汇演,为三合村争得了荣誉。每有集会、汇操,拉歌此起彼伏,一浪盖过一浪,同连队一样活跃。文娱小分队的骨干们,唱样板戏,教语录歌,自编自演三句半,寓宣传教育于娱乐中,儒染了群众心灵。回想那些年,邻里间吵架的少了,从未发生治安案件,三合村出现了少有的稳定、团结、富有生气的新气象。老百姓安居乐业,生产蒸蒸日上,各业齐发展。修街道、盖新房,打扫卫生;卫生所的“赤脚”医生服务在大家身边,改变了缺医少药的状况;自力更生办小学,选拔优秀知青任教;外来的汽车和自己的两台胶轮机车,往来于三塔公路上。三合的交通明显优于邻近的正棋、怀柔等村庄,引得他们时常投来羡慕的眼光。

  俗话说:鸟无头不飞,人无头不行。三合村有当年,得益于上级的关怀和一个有战斗力的年轻班子的正确领导。人们不会忘记:当年的军分区、县武装部和公社的干部,长期深入三合村蹲点指导、帮扶,帮助解决生产、生活困难。小到就医购物,大到买机械、购种子,县、社干部当做自己的事,跑前忙后,多方协调,急三合所急,帮三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老百姓至今念念不忘军分区武力强副司令员、县武装部莫启祥部长。他们和蔼可亲,走村串户,和老百姓、知青们打成一片。拉家常、叙关怀、议发展,俨然一家人一样亲切,没有一点官架子。人们记得,当年军民关系十分密切。时常帮助搞战备、支援生产劳动;逢年过节,来村里慰问、走访。生产队有事,连队是有求必应,出人、出车相助是常事,军民团结搞联防,在三合村形成了历史传统。初始,党支部、生产队和民兵连班子中有王振章、孙世忠、袁风成等一批老社员。他们情况熟,有生产经验,手把手地教知青们生产技能,协助他们搞组织管理,起到了传、帮、带的作用。后来,老一代退下来,知青们开始挑大梁,负起了领导责任。党支部是战斗堡垒。十年间发展新党员30余人,孙世忠、山秋林、陆学东、赵建中、宋福林等五茬书记,威信高、能力强、作风民主,深谋远虑,成为带领大家前进的好带头人。使老百姓至今难忘的是,同知青们一道来三合的上海带队干部应仁才、赵堂景等几名老同志,热情地参加领导班子工作,出主意、谋发展,做思想工作,同大家一起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,为三合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三合村的干部都不脱产,学在前、干在先、走在前,作风朴实。他们那种团结、配合、务实、吃苦的精神,象无声的命令,感染带动这个集体不断前进。返城以后,许多当年的村干部陆续走上了机关、事业、企业的领导岗位。据不完全统计:有近20人当了处、科长、有30余人独立负责起一个部门或企业的领导责任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:是十年插队的风雨锻炼了人,是三合村这个熔炉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。十年间,从三合村走出去当兵的8人,上大学的7人。如今,当年的知青们散布在各个行业,都表现得十分突出,有许多人被评为先进模范。包括干个体的都奉公守法,勤劳务实,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,这与领导班子的榜样、带动作用和传统作风影响是分不开的。

  保卫边疆的战斗生活,艰苦的十年劳动,使知青与村里老百姓之间、同学之间、各地知青之间,结成了胜于亲朋的战斗情谊。至今,相互之间经常往来、通信,念念不忘当年那火热的生活。在十年共同战斗、劳动、生活的日子里,磨炼了意志,净化了心灵。据不完全统计,有28对知青结了婚并有了后代,他们在并肩战斗的日子里相识、相恋,缔造了美好、高尚的爱情。宋福林与张国芝的恋爱,经历过波折,但好事多磨,是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,难以分离。当宋福林向党支部汇报了自己谈恋爱一事后,支书陆学东十分关切。他亲自到公社查阅了张国芝的档案,以领导和兄长的身份与宋福林作了一次亲切、感人的谈话。在分析了国芝的表现、为人和社会关系后,陆学东嘱咐福林:每个人的历史靠自己书写,只要人好,不要为世俗的眼光所干扰,自己的爱情自己拿主意。作为领导、兄长,我是欢迎、支持你们的。到何时,我的态度都始终如一。一席话坚定了福林的选择,俩人终于结合了。本地青年井维芝与上海知青陈新力相爱结婚,互相关心,甜蜜相伴。在与上海知青姐妹相处的日子里,小井学说上海话非常快,慢慢地竞说得十分流利。在初回上海陈新力家探亲时,小井用一口上海话与家人交谈,家人都误以为维芝是地道的上海人。回城后,知青们有了各自新的事业。繁忙之余,每每忆起三合村的生活,都会激动不已。思恋三合村的心情常常地留在心头,梦回三合的事几乎人人都发生过。张国芝回城后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,学成后赴日本留学。宋福林在紧张工作之余,努力学习日语,考取了烹饪专业方面技术证书,后来也去日本与爱人团聚。1994年1月,陆学东在广播中得知日本神户发生地震。关切的心情使陆学东数次打国际长途电话,期望与宋福林联系上,了解战友的安康。当宋福林偶尔回危房取东西时,接到了学东的电话,来自遥远边疆的问候,顿时模糊了福林的双眼,禁不住哽咽起来。事后,福林慨叹:在远离祖国的他乡,又遇地震灾害,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关心着、惦记着自己,这战友的情谊,高过家人,胜过朋友,象兴安冬雪一样纯洁,似黑龙江的流水生生不息。1996年7月,宋福林利用短暂的休假期,终于圆了回三合探亲的梦,与乡亲们和战友重逢,场面感人至深。还有张金华、余福根等人,都自费或借公出之机,陆续重回三合村探望。这亲情、友谊、乡恋,就象小说、电影里演的一样生动、纯线月,为纪念下乡插队三十周年,一百多名曾在三合村一起战斗过的知青、带队干部在上海欢聚一堂,把酒忆当年,共叙别情,拍照留念,其情景让人难以形容……。当我结束本文时,禁不住赋诗一首,权当对事业和战友们的怀念与祝福:

  十年插队三合村,屯垦戍边历艰辛。难忘保岛斗争勇,开荒筑路勤劳动。几多风雨炼筋骨,甘苦与共结情深。兴安丰碑添壮笔,知青精神激后人。

豫ICP备18000688号-1 网站地图